秋日早晨的第一抹阳光射向大地,在永川区朱沱镇的一个小铺里,店主刘文清已经开始忙碌了。店铺的墙上整齐地挂着杆秤,案桌上凌乱摆放着一些器械。刘先生今年已近四十,杆秤的手艺是世代相传,刘文清是第三代传人。他告诉记者,在父辈那个年代,这门手艺是不外传的。如今,刘先生却苦无传人,在读高中的儿子明确表示,不会继承父亲的事业。
“别看这么简单的一杆秤,材料要求还很高。”刘文清表示,做秤杆的材料是在干燥处堆放两个伏天后的柞栎木、红木等,另外还需要特制的金属挂钩、秤盘等。做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,从选材,刨圆,到用碱水浸泡、打磨、钉秤花等多道程序,道道容不得半点马虎。在刘先生看来做秤就是做良心,“一头挑起人间生计,一头挑起天地良心”。
从跟着父亲学习,到后来自立门户,刘文清经历了这个行业的繁华和衰落。虽说收入不高,却也能养家糊口。刘先生在这个行业很有名气,如今仍有慕名上门买秤的。
追溯:“杆秤是人类发明的各种衡器中历史最悠久的一种”。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文博学院赵昆生教授表示,自秦始皇统一度量衡,到如今电子秤等各种计量的不断完善,杆秤一直传承,它的出现使得买卖的东西可以准确衡量。如今,懂这行与做这行的人越来越少,这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。不过,赵教授表示,千百年一直传承的东西不可能退出历史的舞台,只不过杆秤的使用范围将进一步缩小